
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(中)会后与其他代表交流。 南都记者 陈文才 摄
中共深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(简称深圳党代会)昨日在深圳会堂开幕。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代表五届市委作的党代会报告,围绕落实“四个全面”提出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定位,重新定义深圳的城市定位。报告首次提出“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”新概念,提出努力打造国际创客中心和创业之都、打造“创投之都”等新的发展目标。
创新是今后五年工作的着眼点
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“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”的发展目标。马兴瑞说,经过35年改革发展,深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,现代化建设水平日益提高,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,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,以创新为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,“深圳要不断强化创新基因、创新优势,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”。
在分组讨论上,深圳市副市长刘庆生提到,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时,创新型提法在前,后来顺序调整,说明创新型是核心内容,“深圳现代化国际化提了好多年,深圳创新发展至今,不是讲出来的,而是干出来的,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”,以中央对深圳明确要求,创新就是今后五年工作着眼点,是重要战略任务。
历届党代会对城市定位略不同
对深圳城市发展定位,历届党代会略有不同,但均是在过往定位基础上更好继承和发扬。以国际化为例,深圳建特区就提出国际化建设,一直致力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,此次党代会中这一目标也延续。
深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按国际惯例来办事,此后国际化发展要求不断升级。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,这种发展定位既是国家要求,又是毗邻香港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。深圳本身就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,使命之一就是对接香港进一步开放。随着前海、蛇口自贸区的成立,进一步开放和国际接轨就更重要。
国际化、现代化等城市定位均是历届党代会报告重点。深圳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,深圳要以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、信息中心、商贸中心为突破,初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“要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、国际金融贸易和会展中心、国际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”;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,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下去,让深圳成为联手香港、融合珠三角、服务全国、辐射亚太、影响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、高端制造中心、金融服务中心等。
“创新”贯穿每届党代会报告
此次党代会报告为何提到“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”?郭万达说可以从历史中找答案,以前深圳遇到发展瓶颈,为什么能找到出口?经济突破口在于企业,企业抓住技术潮流实现创新转型,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也随之转型。此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方向不会割断历史,而是更好传承发扬。
其实,“创新”一词贯穿每一次党代会报告,这是深圳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,只是在不同阶段会赋予不同内涵。应该说,自主创新的发展在承继历史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。此次党代会,深圳首次在报告中提出打造“创业之都”、“创投之都”新的发展概念,提出通过开放提高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、水平,形成鼓励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体制机制、支撑服务体系,努力打造国际创客中心。
郭万达说,深圳的经济增长空间就在全球竞争中,“深圳有竞争优势,因为有很多很厉害的企业,有全球竞争视角。这些企业处在全球创新风口,只要持续坚持就好。”正如4月8日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深入华为、中兴、腾讯等企业调研时所言:要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,鼓励企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科技创新。
六届党代会 21个关键词
2015年
第六次党代会
●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
●移民超大型城市
●国际创客中心
●创投之都
●创业之都
●深圳智造
深圳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率先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、率先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、率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。分别从创新驱动、扩大开放、文化建设、生态建设、城市发展、人才工作、社会发展、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做出了部署。
“解放思想、真抓实干,勇当‘四个全面’排头兵,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”的主题是整篇报告灵魂所在,体现历史使命、发展目标、精神内核的“三位一体”。报告瞄准“创新型城市”、“一流科技创新中心”建设目标,提出“高质量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”、“打造创投之都、国际创客中心和创业之都”等多项具体举措。报告紧扣国家“一带一路”、自贸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工作,提出打造“一带一路”战略枢纽和中国自贸区建设的新标杆,继续发挥深圳经济特区的引领示范作用。
2010年
第五次党代会
●智慧深圳
●低碳城市
●世界级新经济区域
●城市战略联盟
2010年,年轻的深圳已步入而立之年,但“土地、资源、人口、环境”4个“难以为继”的发展瓶颈尚未完全突破,深圳亟须调整思路“走出一条新路来”。2010年5月召开的深圳第五次党代会上提出,深圳将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,围绕建设“智慧深圳”“低碳城市”的目标,整合资源、超前布局,大力发展新能源、互联网、生物等低耗能、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。在不断加速经济发展同时,让深圳市民的生活更便利,让深圳城市的环境更加宜人。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亮点就是打造粤港澳“世界级新经济区域”、推进珠三角“城市战略联盟”。
2005年
第四次党代会
●和谐深圳
●效益深圳
●自主创新
随着以往发展优势逐渐弱化,深圳面临“土地、资源、人口、环境”等4个“难以为继”的困局。2005年深圳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构建“效益深圳”、“和谐深圳”。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,实现经济、社会、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。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循环经济,创造“绿色G D P”,建设“环境友好型社会”等系列富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新概念。报告还将另一个热词“自主创新”推向历史舞台。
2000年
第三次党代会
●增创新优势
●高新技术
2000年深圳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“增创新优势”,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,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进步。第三次党代会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,由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加工经济,向高新技术密集型的内生型经济转变,提出办好“虚拟大学园”、“高交会”等多个构想,如今早已落地生根。
1995年
第二次党代会
●市场经济
●国际化城市
●敢闯敢试
1995年深圳第二次党代会,第一次将“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”写进报告,提出深圳未来要建设“社会主义国际化城市”,在经济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上,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、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先行区;在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上走在全国前列;在城市功能上成为联系国内外市场的贸易窗口。“敢闯”、“敢试”成了深圳第二次党代会对特区精神的补充。
1990年
第一次党代会
●改革开放
●深圳速度
●特区精神
1990年正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。10年时间,深圳由一个落后边陲小镇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新城。深圳第一次党代会肯定“改革开放”是特区发展的灵魂,总结深圳在开拓新路的过程中所作出的有益探索,如大胆引进国外资本和经验、组合利用多种经济成分、率先尝试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等创举。“深圳速度”、“特区精神”也是此次党代会上迅速“走红”的两个新词。
未来五年建设目标
●“两区”:努力建成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、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。
●“三市”:努力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、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、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。
●到2020年,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 D P比重达4.25%,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76件以上,G D P总量达2.6万亿元左右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,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。